最近,国际知名的杂志《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出版了。
在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新显示技术与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杨旭勇教授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畅通了能量传递途径”。
在准2D钙钛矿薄膜中使用甲磺酸盐可产生高效的发光器件”。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大学硕士学位的孔令美,共同第一作者是吉林大学张晓宇副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员李运国。
上海大学是第一个完成单元,相应的作者是上海大学的杨旭勇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的Andrey L. Rogach教授。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发光材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被称为“星形”发光材料。
下一代显示器和照明的材料。
特别地,准二维钙钛矿由于其优异的发光特性和高成膜质量而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并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准二维钙钛矿中激子能量转移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非辐射复合,导致能量转移效率低下,极大地限制了其电致发光性能。
图片来源:上海大学杨旭勇教授团队在准二维钙钛矿薄膜形成过程中添加了少量甲磺酸盐,以重建薄膜结构,有效降低了薄膜的表面缺陷状态,并使激子能量平滑。
传递路径,使准二维钙钛矿中的能量传递效率大大提高。
基于钙钛矿薄膜构造的发光二极管(PeLED)的效率已超过20%,这是目前报道的准二维PeLED的最高效率值。
这项研究结合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中材料的化学结构和光物理过程,从而显着提高了器件性能,这使PeLED有望与当前的商业显示技术(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竞争。
来源:上海大学新闻网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经21ic授权后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该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该平台的立场。
如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谢谢!